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方向重塑产业生态 向新向智南京新能源汽车“加速跑”_ 龙虎网

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方向重塑产业生态 向新向智南京新能源汽车“加速跑”_ 龙虎网

  南京成功入选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溧水发布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行动计划、深蓝S07与长安马自达首款新能源汽车MAZDAEZ—6分别在溧水开发区和江宁开发区投产……近3个月,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利好不断,“向新向智”持续“提速”。

  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部城市”,南京格外的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全国较早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之一。时间回溯到十年前,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元年”的2014年,南京市承办了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为理念的青奥会,大批来自本地企业的新能源汽车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此驶入发展“快车道”。

  溧水作为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先锋,助力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3+1+1”特色布局,打造“车路云一体化”标杆城市,向着“总实力进入国内第一方阵”的目标“加速跑”。

  近日,位于南京空港国际博览中心的溧水新能源主题展馆正式开放。走进展馆,复古风十足的富古汽车、外观时尚的深蓝S07,精致大气的创维HT-i、简约舒适的商用客车,以及硬核未来风的重卡、舒适典雅的房车……来自溧水开发区新能源整车企业的数十款新车集中亮相,令人眼花缭乱。整个展馆面积达7000平方米,既有整车展示,也有“三电”和轮毂、卡钳等车用零部件展示。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溧水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早在2012年,溧水区就超前布局,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

  开沃集团是最早落户溧水开发区的新能源汽车之一,也是目前全市唯一新能源汽车整车总部企业。该企业于2015年成立中央研究院,从核心技术平台、通用技术平台、产品研制平台等方面做研究创新。开沃集团、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介绍,该集团有800余人的专业开发团队,不停地改进革新提升“三电”系统、整车集成、智能座舱、无人驾驶、光储充一体化能源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与设计生产能力。如今,开沃集团已成长为新能源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独角兽企业。

  南京长安打造了“5G+”智能工厂,可满足4000多种组合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去年6月,长安深蓝S7在溧水上市,一年后累计产销突破10万辆,刷新中国新能源品牌10万销量新速度。去年,南京长安成为溧水首个产值超百亿的企业。

  龙头企业带动,有力激发产业集群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乘数效应。目前,溧水已成长为全省产能规模、配套设施、创新体系较为齐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整车及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公司数占据全市“半壁江山”。此外,溧水区积极推动公共充电桩设施下乡,已实现辖区内37个涉农行政村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

  作为东部制造业重镇、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南京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早、产业链条完整、发展的潜在能力大,在细分赛道上具有优势,仍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部城市”。近年来,南京一直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集聚创新资源、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全的地区之一。2023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盈利收入2400亿元,同比增长18%。

  国庆假期第一天,市民刘响开着他的爱车开启为期4天的南京都市圈游,这是他在9月刚提的一款新能源汽车——深蓝S07。“增程版,综合续航有1000多公里,解决了里程焦虑,跑长途也不需要过多的担心,最酷的是其智驾系统,可实现自主变道、变速、转弯等,开起来很轻松。”刘响兴奋地说。

  深蓝S07是南京长安今年生产的新车型,因同时搭载华为乾崑ADSSE智驾系统和深蓝超级增程系统,具有高速领航功能,上市后市场反响热烈,上市首月订单量就突破1万台。

  “新能源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如果说上半场看电池,下半场则看芯片。”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在地平线智驾科学技术产品发布会上如是说。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程度慢慢的升高,慢慢的变多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装载智驾系统,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融入驾驶系统。2023年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乘用车智能驾驶渗透率为54.7%,为高阶智驾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同时,用户对智能化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为智能驾驶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动力。

  让“聪明车”跑起来,还需要“智慧路”。2018年以来,溧水开发区瞄准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落地的广阔蓝海,规划打造了总长8.5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覆盖5G通信网络、北斗差分定位、C—V2X车路协同、微环境气象、半封闭测试环境等基础设备设施,可提供包括事故多发路段等22项车路协同测试场景,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条。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也是南京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南京已陆续获批“双智”试点城市、AI创新应用先导区、互联网示范城市等一批与智能网联汽车紧密关联的国家级试点。

  去年发布的《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白准确地提出,将精心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优良生态,培育一批掌握车载传感器、车规级芯片和智能车机系统的高科技成长型企业,推动建设一批前瞻性强、可市场化推广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

  目前,南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的“8+7+3”产业格局,即中汽创智、紫金山实验室、一汽研究院等8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南汽、南京长安等7大整车企业,T3出行、运满满、鱼快创领3大总部级运营平台,全面支撑南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新趋势已经很明朗,在快速推进汽车电动化基础上,要加速向智能化的‘新高地’驶去,这不仅是新能源汽车当前的状况,也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业内的人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在汽车电动化上领先一步,想要保持一马当先的优势,还一定要通过智能化形成新的竞争力。

  今年7月初,南京成功入选工信部等5部委发布的20个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1个月后,我市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暨国家“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政策发布会,发布《关于促进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更大力度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速”。

  未来3年,将是南京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根据行动计划,南京将打造全域开放、全国领先的“车路云一体化”标杆城市。聚焦实施示范应用开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产业集聚壮大工程、产业生态优化工程“六大工程”,计划到2026年,实现全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全域开放,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年营收超3000亿元,打造全国领先的“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创新、终端推广和示范运营三大标杆。

  “我国‘车路云一体化’发展面临跨行业标准协同不足、跨区域标准协同不足、数据孤岛互通不足等问题,影响‘车路云一体化’大规模示范应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陈桂华在发布会上做专题分享时说。

  为了解决产业发展痛点,南京将建设标准统一、相互连通的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搭建智慧公交、智慧清扫等“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场景,有序开放城市道路、旅游景区、车站、机场、港口、园区、隧道等作为智能网联车辆示范应用场景。重点打造具备车位网联信息共享服务、动态公交优先服务、路口全息感知服务等功能的智慧公交示范线;建设具备泊车引导、自动泊车、反向寻车等功能的智慧停车场;在校园、园区、企业和事业单位部署无人配送小车;在旅游景区推动开展无人小巴接驳服务;在过江隧道、市内高架等区域示范应用无人清扫车。

  “我们将联合市域内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更多‘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场景,未来计划投资10亿元全力打造低速物流配送车辆,在5年内投放1万辆无人物流配送车。”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副总裁董钊志说。

  今年1—8月,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03.7万辆,同比增长30.9%,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千万辆,发展势头强劲。十年来,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引领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当前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市场爆发阶段的加速发展期。

  南京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一是整车企业有一定规模、新能源汽车产品有一定特色;二是动力电池规模、创新、配套、绿色优势较为突出;三是汽车零部件作为传统优势领域,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完善、规模稳中有升;四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方面具备一定创新资源优势并正在加速推进。

  展望未来,电动化是汽车产业革命的上半场,智能化决定汽车产业革命下半场竞争的胜负。南京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将自身的创新资源优势、配套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要逐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强势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在继续加大力度引进总部型企业的同时,集中优势资源培育打造链主企业,以链主企业为龙头,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二是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投入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全气候高安全动力电池、先进电驱动系统、线控底盘、智能驾驶系统等核心部件,车规级芯片、车载操作系统、关键基础材料和元器件等产业链短板环节,并积极布局全固态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等前瞻方向;三是政策引领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大力开展示范应用推广。深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快速推进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城市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鼓励整车企业针对农村市场开发适用车型推出定向优惠。

  此外,要加强基础设施支撑,完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硬件保障体系;构建融合发展格局,营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政策框架,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等。